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于骨内循环障碍,骨细胞死亡,进而出现骨结构和力学功能的改变,引起股骨头塌陷、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原因很多,但仍有约7%的患者并没有发现任何诱因。在不同病因中该病的发生率不同,如皮质类固醇性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是17.4%~43.0%;减压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是3%~60%;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因受损方式或年龄不同其发生率为15%~78%。在可能因素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股骨头坏死为l4%~40%;镰状细胞病发生股骨头坏死为2.0%~16.7%;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各国报道的发生率是0.3%~5%;,在下肢血管栓塞疾病中其发生率为42.8%。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目前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第三位骨科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股骨头坏死拖延一年治疗,致残率增加20~30%。拖延、误治只能让病情不断恶化,如果股骨头坏死面积超过50%,八成以上的患者,将在2年内发生股骨头塌陷、变形,拖延时间越长康复的机会就越低,甚至会造成终身残废,因此及早治疗避免股骨头残废,已刻不容缓。
主要临床特征
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导致骨髓内血流淤滞,最终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而且股骨头的供应动脉间缺乏侧支循环,一旦发生缺血后难以代偿,并进行性发展,其静脉系统也会出现淤滞和缺血,从而最终出现血栓形成和出血,最后出现股骨头骨细胞坏死和髋关节的退行性变。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疼痛(早期可以没有症状,疼痛主要出现于髋关节或膝关节,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进行性加重或受外伤后突然加重)、活动受限(在早期髋关节活动尚正常时,髋关节向某一方向活动障碍尤其是内旋,随着病程发展,髋关节活动在各方向活动日渐受限,最终出现关节僵硬)、跛行(早期因股骨头骨内压升高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可以好转;晚期因股骨头塌陷、骨性关节炎和髋关节半脱位出现持续性跛行)。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经过多年的随访观察,被认为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治疗原理为通过导管将大量的溶栓药(尿激酶)、扩血管药(罂粟碱)和改善微循环药(低分子右旋糖酐)直接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内,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股骨头局部药物的高浓度,使股骨头病变的血管再通,应急血管开放,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增加,继而增加侧支循环和疏通股骨头营养血管,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使坏死骨质逐渐吸收,新骨形成,股骨头修复,疼痛缓解,症状改善。
适应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Ⅱ期的患者是最佳适应征;Ⅲ、Ⅳ期已发生股骨头塌陷者仅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临床可出现关节疼痛缓解,总体介入治疗效果欠佳。
禁忌证
1)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严重外伤或外科手术史;全身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性倾向;
2)最近的脑血管意外;
3)出凝血功能障碍;
4)女性患者经期。
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很少见,主要是穿刺插管技术引起的合并症。
疗效评价
治疗后股骨头颈区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延长、部分中断阻塞的血管再通,骨内血液循环加快,血供改善率79%~92%,坏死骨质明显修复增生率51%~57%。
临床表现疼痛消失、明显减轻和减轻总的缓解率78%~95%。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或I级者占87%~93%。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率Ⅰ~Ⅱ期是94%,Ⅲ~Ⅳ期62%,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血管增加,Ⅰ~Ⅱ期是86%,Ⅲ~Ⅳ期45%;骨质明显修复增生,Ⅰ~Ⅱ期是51%,Ⅲ~Ⅳ期10%。骨坏死程度不同,介入疗效差异显著,Ⅰ~Ⅱ期临床症状改善迅速、明显,Ⅲ~Ⅳ期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