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波兰BreakThru电影工作室制片人HughWelchman在众筹网站上发起电影项目《至爱梵高》——让梵高的画作动起来。该项目的初衷,是在梵高逝世周年之际制作一部和梵高相关的动画片,向梵高致敬。最后,该项目共筹集到来自个支持者的英镑。今年六月,电影首次与公众见面。12月8日,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世界上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用幅油画,为观众讲述了梵高去世前最后六周的故事。这些油画由BreakThru工作室在全球范围内的名申请者中筛选出名画家,模仿梵高的笔法和风格绘制而成。该片甫一上映,好评如潮,不少媒体将其评价为有创造力、诚意十足的一次对梵高的致敬。
而就在一年前的年12月,一部名为《中国梵高》的纪录片与观众见面。纪录片聚焦中国深圳大芬油画村一名以临摹梵高作品为生的画工赵小勇,以他去荷兰完成对于梵高的“朝圣之旅”为线索,突出他在这次旅程之后的转变——在临摹梵高将近二十年之后,决定从模仿走向原创,从画工走向一名真正的画家。在豆瓣条目的剧情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面对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事实上,深圳大芬村的复制画常常被评价为“山寨”、“假画”和“复制品”。
我们或可将《中国梵高》看做《至爱梵高》的一种镜像——大芬村的梵高画工们。他们与这部动画片共享同一个主题——梵高,但他们却与为电影画画的画家们,处于全然不同的两套叙事中。然而这两个故事真有那么大的不同吗?我们真的可以说《至爱梵高》是在向艺术致敬的艺术,而《中国梵高》中模仿梵高绘制的画作则是低端山寨吗?让我们先从《至爱梵高》说起。
《至爱梵高》:一次经典再现
从前期的众筹到后期宣传,《至爱梵高》的制作过程都是一大卖点。官方网站称,电影总共汇集了位油画家,他们是从全球范围内的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入选画家首先进行了三周关于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之后他们开始依照梵高的绘画风格以及梵高作品中的人物创作油画,用于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每一帧图像,都对应着一幅真实的油画。这位画家来自15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来自波兰,一部分来自乌克兰。他们当中最年轻的是21岁,最年长的为63岁。大部分人都有艺术学位或者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也有少数为非科班出身。
电影《至爱梵高》海报
上述描述中,耗费的时间、人力以及由数字构成的奇观成为重点。在BBC一段关于《至爱梵高》的幕后花絮中,一位画家提到,他们聚集在波兰的一座仓库中,在电影制作期间,每天工作12到13个小时,整个过程非常艰辛。
但仅仅是这些时间和人力消耗,不足以构成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
在《至爱梵高》的官方网站上,关于制作过程有如下描述:经过六年的创造性进展,在多于张废弃的画作之后,电影中的这些绘画作品诞生自位画家手中的帧画面中。创造性,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除了创造性,在各大媒体对于《至爱梵高》的报道中,“原汁原味”和“手工艺”也是常常见诸报端的词汇。在Variety的一篇报道中,作者指出,位画家并不是随机选取的,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他们模仿梵高风格的能力。英国《独立报》将它视作“独一无二”,并在报道中指出,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还原梵高的笔触,画家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梵高博物馆学习颜料的使用以及晾干的时间还有画面的肌理。《人物》周刊的一篇报道也提到模仿所要追求的效果:“这些画家们模仿梵高的技法,使用梵高曾使用过的颜料和同样材质的油画布。
用位画家手工绘制幅油画作品制成一部动画片,这在如今发达的电影工业中也被视作一个异类。在电脑制图发达的今天,手工制作常常是动画产业中标榜匠心杰作的方式——另一个比较著名的纯手绘电影是年的俄罗斯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这部22分钟的短片由两万多张绘制在玻璃板上的油画组成,一举斩获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至爱梵高》也一样,被塑造成一部介于手工艺和电影工业之间的艺术产物,它虽然是电影工业的产物,但却没有完全遵从大众文化生产的符码和流水线生产模式,相反的,位画家的加入以及纯手工绘制的油画让将这部电影从流水线作品中拯救出来,让它“灵韵”尚存,保留了手工艺的那种自由、偶发性和本真性。
招募的位画家在工作
然而,相比这部以“模仿”和“还原梵高”风格为主要目的的动画片获得的盛赞,最初以复制梵高作品起家的以出售商品油画为产业的深圳市大芬村,受到的评价却十分不同。
《中国梵高》:一次追寻原创之旅
大芬村生产的商品油画,也叫行画,从年代开始,便在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地兴起。到了80年代,由于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劳动力成本变高,商品油画产业开始向毗邻香港、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大陆经济特区深圳转移。
年,一位名叫黄江的画商来到当时仅有口人的大芬村。这里租金便宜,离罗湖口岸约一小时的车程,方便他往返香港拿订单和样板。就这样,黄江把商品油画带入了大芬村。黄江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从广州。东莞、晋江等地招募。这些画工开工前需要接受十天到数月的技能培训,之后动手画画。
而年8月抵达大芬村的赵小勇则在媒体报道中更为出名。在他刚到大芬村的两个月,赵小勇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总是画不好,后来,经人指点他开始临摹梵高的画,梵高的画当时很受欢迎,订单颇多,其中《向日葵》和《咖啡馆》卖得最好。到大芬村一年之后,赵小勇画梵高渐渐有了感觉,他开始买梵高的画册和书,研究梵高的画作。年,赵小勇联系到一位香港画商,拿到10张梵高的订单,交货时对方很满意,又给了他20张订单,自此,赵小勇的“梵高生涯”算是步入了正轨。赵小勇一般下午两点开始画,画到凌晨一两点。之后订单越来越多,赵小勇干脆把画梵高发展成一种家庭产业,他的妻子、四弟和小舅子都被喊来帮忙。年之后,大芬村行画市场一路走高,订单源源不断,赵小勇开始对外招收徒弟。
大芬村的画工赵小勇,他画了将近二十年梵高的作品,被大家称为“中国梵高”。余海波摄
年,摄影师余海波第一次走进大芬村,在他的形容中,大芬村有“流水线一般的油画工厂,光线昏暗,热得令人窒息。一群年轻的画工们赤膊上阵,日夜赶画。他们在这个密闭的空间内工作,也在这里吃饭、睡觉、养育子女。”余海波用他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摄影作品《大芬油画村》系列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并被美国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年,余海波和女儿余天琦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大村画工的生存以及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对于大芬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