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窗外的雪》,布面油画
33×52cm,年
文/靳尚谊
我是戴泽先生的学生。我们是年入学的,我们那个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届的学生,也是当时最多的一届,一百多人。年还是艺专,年就改成中央美院了,体制变了,原来是大专,变成大学,由五年制变成三年制。学科也发生变化了,那时候把原来的西画专业、中国画都没有了,变成绘画系、雕塑系、实用美术系三个系。
我就进入绘画系,绘画系不是培养油画、国画,它是培养普及人才,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所以基础课素描就非常重要了,另外色彩是水彩,另外新成立了创作课。艺专的时候没有创作课,叫构图课,成立创作课那是新中国的一个需要,艺术创作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创作形式就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基础课素描是最重要的课程。
《自画像》,纸本油彩
34×26cm,年
《国立艺专的赵宜明》,纸本水彩
25x35cm,年
《宋步云》,纸本水彩
21x25.5cm,年
戴先生在当时算青年教员,艾先生、冯法祀先生、吴作人先生,后来还有罗工柳先生,这都是教授级的老先生,但是当时老先生也都是四十多岁,戴先生算青年教员,戴先生是很受徐悲鸿先生器重的一个教员,因为他的素描基础很好。
《北京饭店》,纸本油画
39.3×52.3cm,年
《北京的初春》,纸本油画
54×39cm,年
《母与子》,布面油彩
49.8×61.5cm,年
《大连码头速写》,纸本油画
51×36cm,年
现在看到了他在40年代,包括50年代画的很多写生,我觉得有新的感触,就是当时流行的对油画的理解和追求,其中绘画性很重要,所以他画得非常生动,很潇洒,有时候用点刮刀,颜色是灰灰的,很淡雅的,他也有很厚实的一方面。所以这样的画风在现在很少了,因为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追求不一样了。但是我们从油画的语言特性,以及西方的发展高度来看,重新看、回看戴先生在40年代、50年代画的写生,我觉得对我们当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风景(夏日树萌)》,布面油彩,75×57cm,
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通往平壤之路》,布面油画
39.5x45cm,年
《中印边境的兵站(肖站)》木板油画
40×53cm,年
《在海洋上(渔船)》,布面油彩
74×93cm,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戴先生一生很勤奋,画了非常多的东西。这次展出也就是他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水彩、素描和其他种类的作品。但仅仅就是这一小部分东西,也能够体现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所以在今天,戴先生在将近一百高龄的时侯办这个展览,把他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一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老佟与列宁》,木板油画
39x55cm,年
《卡车》,纸本油画
52×36cm,年
《修建北京火车站》,纸本设色
46×34.5cm,年
《大港油田》,纸本油画
54.5×79cm,年
《王家坪》,纸本彩墨
27.5x39.5cm,年
《窗外》,布面油画
60×50cm,年
《颐和圣雪》,布面油画
43×60cm,年
《红船朝霞》,纸本设色
46×70cm,年
《黄石瀑布》,纸本水彩
35.4×28cm,年
《时光》,纸本水彩
61×45.6cm,年
文/吴为山
纵观戴泽先生八十余载的创作历程,他勤奋耕耘,涉猎油画、水彩、国画等领域,严谨扎实的系统训练,造就了他卓越的驾驭能力,既能保持西方油画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又在融汇中国精神和东方气质的表达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不同维度的作品形式和面貌背后,有着最核心的内在关联,那便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