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百年风华追寻风起云涌的哈尔滨左翼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811/

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抗联将士奋勇杀敌。

在文化战线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左翼作家

以笔为刀枪打击日寇,

一明一暗两条战线,

都是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斗争史篇。

清滨公园内金剑啸烈士雕像

5月2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走进一个个左翼文化战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撰写大量文学作品,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唤醒广大民众奋起反抗,使东北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哈尔滨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左翼作家最多,他们在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当年的天马广告社

从广告社旧址走入左翼文化联络点

沧海桑田,承载红色历史的传奇洋房就隐在市井中。记者团走进位于道里区西十五道街的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在这幢折衷主义风格的三层建筑楼外大门墙上,挂着“天马广告社旧址”的牌子。透过旧时红砖,记录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年8月,21岁的共产党员金剑啸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哈尔滨开展革命工作。年春,根据哈尔滨市委书记张贯一(杨靖宇)的指示,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和革命文艺活动。活动中心“天马广告社”诞生了。这里成为我党和东北抗联在哈尔滨的秘密联络点。广告社很快蜚声哈尔滨艺坛。侯小古、萧红先后在这里工作,给金剑啸当广告副手。

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及哈尔滨电业局党组织遭到破坏,左翼文化人士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为了保护左翼文化人士的安全,保存革命力量,金剑啸建议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转移到关内。

金剑啸照片

6月11日,金剑啸精心安排萧军、萧红离开哈尔滨,临行前夜,金剑啸设便宴饯行时为萧军画了一幅油画肖像,作为弟兄的纪念。他们劝金剑啸一起出走,但金剑啸坚定地表示:“我是不能,也决不甘心放弃满洲,我要创作第二次事变,用我沸腾的血浪,把那些强盗卷回老家去!”

当年的天马广告社

年8月,“天马广告社”被迫关闭,承载红色历史的传奇洋房一度隐入市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金剑啸等左翼作家当年创办的部分刊物

听烈士后人讲述惊心动魂的文化运动

哈尔滨清滨公园有一座雕像,主人公是一个英俊潇洒、朝气蓬勃的青年,他有一头浓密的长发,瘦削的脸上戴着眼镜,双目含笑注视前方。他就是金剑啸。

金剑啸牺牲时年仅26岁,但他的精神永远被哈尔滨铭记。记者团采访了金剑啸烈士的外孙女李粤,正如她说的那样:“一代做给一代看,外公就义前的怒吼依然在这座城市回响。”

年,金剑啸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的刻字工人家庭,3岁时随家迁到哈尔滨。以鲁迅为“偶像”,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的金剑啸弃医从文,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年春,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绘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春,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被党组织重新派回到哈尔滨的金剑啸任哈尔滨西区(现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除了开天马广告社,还任《大北新报画刊》编辑,也曾携妻带女赴齐齐哈尔,办起《黑龙江民报》的副刊《芜田》。他把这些刊物变为宣传抗日、播撒革命火种的阵地,把手中的笔变为与敌人搏斗的匕首和刀枪。同时,他和地下党员王复生共同创建了中共齐齐哈尔地下党组织。

金剑啸以笔为刀枪,给日伪当局以痛击,也成了敌人迫害的目标。年6月13日下午,三四个身穿长衫的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特高课的便衣特务突然杀气腾腾地闯进《大北新报画刊》,将金剑啸等编辑部人员逮捕入狱。在狱中,他饱受折磨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教难友们唱《海燕之歌》,背诵普希金的《囚徒》。

年8月15日,日伪当局认定金剑啸是共产党反满抗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判其死刑。上午10时,金剑啸被秘密处死。临刑前,金剑啸没有给妻子和女儿留一句遗言,就从容就义。他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向敌人怒吼着:“没关系,老爷现在26,再过20年,我的孩子长大了,又出来一个金剑啸!”临刑前,他视死如归,把馒头打落在地,然后端起一碗酒,砸到了一个日本宪兵的脸上,在仰天大笑中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萧红听说自己的战友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悼念金剑啸的诗《一粒土泥》:“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全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

讲到金剑啸就义的一刻,他的后人,外孙女李粤哽咽不已。年,哈尔滨清滨公园树立金剑啸铜像。年起,天马广告社旧址开始复建修缮,并于年作为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金剑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李粤说:“外公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民族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一代做给一代看,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和红色基因,在这座城市一代代传承下去。”

寻旧处追忆左翼运动鼎盛期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很多人心中的红色经典,剧中一处党团员和进步作家经常集会的重要场所——牵牛坊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实,真实的牵牛坊要比剧中的建筑更富有格调,更充满传奇色彩。5月下旬,“四市党报记者团”逐个找寻这些左翼文化运动聚点的旧处,寻访那些文艺觉醒运动的点点滴滴。

当年的牵牛坊是反满抗日的一个秘密据点

曾是秘密接头点的牵牛坊

今天尚志大街南端靠近田地街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一座独门独院的俄式平房,每年的夏、秋季节,散发着缕缕清香的紫、白、兰色的喇叭花和绿油油的叶子,沿着藤蔓爬满房屋和庭院,煞是好看。于是,人们根据牵牛花的名字为这座房屋起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名字——牵牛坊。

舒群、罗烽、萧军合影

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组织“星星剧团”,剧团曾在“牵牛坊”排练进步话剧,金剑啸任导演,萧军、萧红、白朗、舒群等人出演。在“牵牛坊”他们分析时政形势和敌人动向,商量报纸副刊撰稿,以便占领思想文艺阵地。

在“牵牛坊”,左翼文化战士们将鲁迅对牛的赞美作为座右铭。“牵牛坊”当时的主人冯咏秋自命绰号“傻牛”,还给常来的朋友一个带“牛”的绰号,“老牛、健牛、黄牛、肥牛、瘦牛……”

萧红《一粒土泥》手稿

萧红曾以《牵牛坊》为题撰文写道:“夏天,窗前的牵牛花爬满了窗门,因为这个叫牵牛坊。”“因为没有去处,以后常到那地方去闲坐……有的说‘牵牛房(坊)又牵来两条牛(指萧红和萧军)!’”

冯咏秋在“牵牛坊”庭院写生

“牵牛坊”渐渐成为左翼作家从事进步活动,反满抗日的一个秘密据点。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也是牵牛坊的常客,他有时是和地下党的同志秘密接头,更多时候则是为左翼文化人士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给大家讲抗日游击区的战斗故事。年4月的一天,冯仲云从汤原游击区回到哈尔滨,因身上的棉袍破烂不堪,为了避免引起敌特的注意,他傍晚来到牵牛坊,在牵牛坊换好衣服,然后躲避开敌特的耳目,乘车回到在马家沟附近的省委机关秘密居住地。

在牵牛坊,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抗日救国,民族解放;谈论文艺宣传,唤起民众觉悟。

“哈尔滨口琴社”飘荡红色旋律

道里区西四道街2号,如今是一座现代化高楼,而当年,哈尔滨掀起左翼文化运动的岁月里,这里曾是哈尔滨口琴社社址。

全体成员合影

年4月1日,左翼文化人士成立了哈尔滨口琴社,共青团员袁亚成任社长。在中共党员姜椿芳、金剑啸等帮助和领导下,口琴社联络、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入社,排演进步口琴曲。为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在口琴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口琴队,共青团员侯小古担任队长。口琴队排练了许多进步乐曲进行演出。口琴社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沈阳月》《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乐曲,激起了在铁蹄下呻吟的东北人民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感情,演出如同在阴霾浓重的哈尔滨天空划出的一道闪电,让哈尔滨人民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同时也令敌人心神不安。年4月,敌人开始的“四一五”大逮捕中,口琴社侯小古等12人被捕入狱。敌人用了种种酷刑拷打逼问,侯小古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杀害。

口琴社成员当年使用过的口琴

走访一个个旧址,记者们仿佛看到了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环境十分险恶的形势下,哈尔滨的左翼文化人士在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以笔做刀枪,利用报刊、社团等阵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政治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黑土抗战作家群体的创作使当时的文学界别开生面。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在东北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光辉的一页,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郝欣/文孙岩/摄王晓悦/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马云鹏

本文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dengqizhi.com/jbby/9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