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肖像画中看任伯年的朋友圈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任伯年(—年),名颐,号小楼,浙江萧山人。早年随族中长辈任熊、任薰学画,后以卖画为生。任伯年创作题材广泛,以花鸟、人物成就最高。人物画在其绘画生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面貌丰富多样。

清末任伯年《凭栏赏荷图》局部

任伯年非常注重写生,热衷于为友人作肖像画。他单人肖像画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缩小了画中人物与真实生活中人物的距离,让人一看,便感觉亲切如在眼前。如《凭栏赏荷图》《以诚五十一岁小像》《高邕之二十八岁像》《沙馥像》《葛仲华像》等,以及他为姜石农、吴昌硕等人所作的多幅肖像画。

清末任伯年《横云山民行乞图》局部

清末任伯年《胡公寿夫人像》局部

任伯年得到胡公寿的提携称扬

任伯年早年在苏州作画时,结识了沙馥、胡公寿等画家。年,任伯年定居上海后,经胡公寿引荐,又结识了姜石农、虚谷等人。任伯年与胡公寿关系密切,二人也常常合作创作,在作品中经常出现“任画胡题”或“胡任合璧”。任伯年为胡公寿及其夫人都绘制过肖像。《横云山民行乞图》是任伯年肖像画中的精品,画中人物为胡公寿(别号横云山民),面容刻画细致,用笔潇洒,表现出了胡公寿的隐逸趣味,也体现了任伯年对知遇恩人的敬重。

清末任伯年《高邕之二十八岁像》

在存世的任伯年画作中,图像元素与《横云山民行乞图》较为相像的是约创作于年的《高邕之二十八岁像》。画中人为任伯年的好友高邕(字邕之),他亦作乞丐打扮,手提竹杖,脚穿芒鞋,头发很散乱,脚边还有一个盛满书本笔砚的提篮。在这幅作品中,任伯年画肖像,胡公寿补景,说明任伯年与高邕的结识很可能与胡公寿有关系。创作于年的《高邕之像》,画上有虚谷所书题赞一段,这从侧面说明,高邕、任伯年与虚谷也有密切的交往。值得一提的是,姜石农曾经资助过任伯年,这也使得二人的关系很亲密。

在年时,任伯年、胡公寿同为姜石农寿辰而作《饭石山农四十一岁小像》;在年,姜石农50岁寿辰时,任伯年为其接连绘制了三幅肖像。任伯年还为姜石农的家人绘制过多幅肖像,如为其孙儿画的《神婴图》,画面中,孩童正向端坐,左手抚着猫尾,右手抚着猫背。孩童乌黑的大眼睛以浓墨点成,嘴角略带微笑,头上双抓髻上装饰一对小黄花,体现了孩童聪明伶俐、神采焕发的灵气。

清末任伯年《神婴图》

任伯年与吴昌硕亦师亦友

年,吴昌硕得高邕的书荐,与任伯年相识。当时,任伯年已成为“海上画坛”具有很强号召力的画家。而吴昌硕则是一个携篆刻之艺,想要在书画市场打开局面的新人。任伯年从吴昌硕的画作中看到他在常年书法研习、篆刻磨练中所形成的笔墨功力,对其青眼有加,二人由此成为亦师亦友的至交。任伯年给吴昌硕画过至少9幅肖像,他深知吴昌硕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包括《芜青亭长像》《棕阴纳凉图》《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等,皆神形兼备、呼之欲出。

清末任伯年《芜青亭长像》

《芜青亭长像》是任伯年给吴昌硕画的第一幅肖像画,创作于年,画里的吴昌硕身着长衫,席地而坐,双手放入袖中,目光炯炯有神,气质温文尔雅。任伯年在构思此画时,以吴昌硕的“芜园”为背景,前景是两棵树,依稀有着吴昌硕成长的轨迹。

清末任伯年《饥看天图》

作于年的《饥看天图》,石刻,白描,是一幅吴昌硕的失意肖像图。任伯年以中国传统的绣像形式,让人物双手背于后,眼神悲愤,从中能看出吴昌硕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以及失意贫寒的窘境。

清末任伯年《蕉荫纳凉图》局部

清末任伯年《棕阴纳凉图》局部

任伯年还作有《蕉荫纳凉图》,画中的吴昌硕身体微微左倾,袒胸露臂,左臂支撑在一堆古籍上,手中悠闲地拿着芭蕉扇,坦率而无拘无束的神态跃然于纸上。在另一幅《棕阴纳凉图》中,吴昌硕在一大片棕榈树下,他靠着几卷厚厚的书和一把红色的琴,打着赤膊席地而坐。这样洒脱的形象,与旧式文人大相径庭,很好地表现了吴昌硕的隐逸萧散之意。

清末任伯年《酸寒尉像》局部

年,吴昌硕45岁,他觅得微官,但并没有什么地位,而且事事还要谨小慎微,这与他所向往的自由生活是相违背的,他经常以“酸寒尉”自嘲。有一次,正值炎夏酷暑,吴昌硕中午归来,被任伯年看见后,触发画思。《酸寒尉像》中的吴昌硕穿着官服拱手端立,头戴红缨凉帽,诚惶诚恐,面带寒酸之色。任伯年把吴昌硕的窘境和矛盾纠结的心态,完全展现了出来。

《酸寒尉像》在任伯年人物肖像作品中有着独特性,他把花鸟画中的没骨技法运用到了人物画上。任伯年用极为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吴昌硕的面部形象,衣着则未用线,而是用粗笔直接泼写,利用墨色的变化来体现形体与结构。这种画法笔随意行,墨色交融,重神的传达而不拘泥于形,表现出洒脱的笔墨意蕴。任伯年的肖像画作品,善于把握对象的内心活动,多层面多角度地去表现画中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状态,既是他与友人们的友情见证,也将清末的肖像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dengqizhi.com/lcbx/11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