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化袁隆平VS美化自己家人,画家方力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29160.html

学生从小到大要经历很多次的考试,有时候发挥得好,赢得夸奖,有时候发挥失常,得到教育或安慰,想要一直保持相同的水准,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

不管是画家,还是作家,也许都有创作的瓶颈期,不管之前有多么的出色,在一段时间内,也会发挥失常,这种情况很多人都能理解,让人不理解甚至是愤怒的,是这些作者的不自知,将带有别样意义的想法放进作品中。

画家方力均,从大名鼎鼎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通过自己出色的技能成为了很多学校的客座教授,后来还是硕士生导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他,本应该是功成名就,深受学生喜爱,却因为一幅“袁隆平”的画引发众议。

“丑化”袁隆平VS美化自己家人,画家方力均,是绘画水平不稳定吗

可能在很多初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画家方力均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毕竟他的作品还是偏向于成年人的创作,从事教学工作,教育的对象也是大学生。

但是让他的名字一时间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好的作品,而是他被指“丑化”袁隆平,袁老在世界人民的心里,分量都是极重要的,和蔼、爱笑的形象深入人心。

只是在方力均的画笔下,袁老变成了“秃头,脸上有洞,后脑勺带着一根小辫子”的形象,很明显,这根小辫子,让人感到不适,同时也更加愤怒。

有些人替方画家发声:是因为别人不懂欣赏,是因为绘画比较抽象。但是看看方力均画自己家人的时候,形象却不是这样的,他的一幅家里人肖像画,每个家人都是很美观的。

细节处理非常细腻,人物传神,还原度很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舒畅,于是对比出现了:“丑化”袁隆平VS美化自己家人,画家方力均,真的是绘画水平不稳定吗?

学生一直接受的教育中有一句话叫做:求真务实。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神,注重实实在在的内容,不爱说空话,也不爱抽象的东西,所以关于绘画,大家能接受的更多的是那些写实的作品。

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大家的欣赏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不代表,画家可以认为普通人不懂欣赏就胡乱创作,对于袁老的这幅肖像画,笔者觉得不一定是因为方力均发挥失常吧。

看了这样的画,何止是成年人不买账,连小学生都看不下去了

很多人也和笔者有相同的想法,成年人接受了完整的教育,经历过袁老给世人带来的富足世界,对于这样的丑化感到愤慨,对于发挥失常的解释并不买账。

而笔者身边有一个小学生也发出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在课上听过老师讲袁爷爷,还有一次公开课,语文老师提起袁爷爷都哽咽了,同学们的眼中,袁爷爷是那么地和蔼可亲,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小学生都知道去分辨善恶美丑,理解一幅带有错误想法的作品,会给学生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何况是老师和家长呢?所以别再用不懂欣赏这样的解释去堵众人之口,因为这样只会欲盖弥彰。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已经可以被称作“英雄”的人,不仅仅是作文的素材那么简单,还有他们身上的精神,也是值得去学习的,如果有人去诋毁,就是在破坏英雄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反面教材”也具有教育意义,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才最关键

有很多家长认为“毒教材”、“毒文具”等层出不穷,就是很多出自名校,身负重要教育任务的教授,也会因为作品或者言论,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不好的影响。

家长们也有了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在给学生买学习用具的时候小心再小心,老师也不敢轻易推荐阅读书目,其实这种担心有道理但大可不必。

因为在教学中有一种方法叫做“举反例”,学生们听了太多具有正向教育的例子,反而容易耳朵起茧子,这些违背了正常教育意义的示例,被拿出来展现在学生眼前时,老师和家长如何讲解,如何引申出道理就关键了。

学生们可以从这样的事例中分辨出好坏美丑,通过老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也还是有教育效果的,只是偶尔有这种例子还好,别让这些“反面教材”成为主流。

今日话题:你对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dengqizhi.com/lcbx/11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