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4580458.html
慈母手中线(中国画) 王迎春
正午(油画) 周思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促进妇女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广泛认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女性不断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撑起“半边天”。在美术创作领域也不例外——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类题材美术创作之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拿起画笔,描绘她们的生活和情感,以及她们的思考和体验,女画家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回顾新中国女性美术创作70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可以切身感受中国妇女解放和进步的坚实足迹,以及浸润其中的女性智慧。
展现时代风貌
年,何香凝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任主席。美术院校培养的女画家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潜心创作出一批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如姜燕中国画《考考妈妈》、王霞油画《海岛姑娘》、温葆油画《四个姑娘》、赵友萍油画《代表会上的妇女委员》、王玉珏中国画《山村医生》等。
这一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洋溢着作为“革命的助手”之健康明朗,她们有“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也能干”的豪情,体现着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向。同时,具体形象塑造亦不乏个性变化,有秀气温厚的女性,有朝气蓬勃的姑娘,也有像男同志一样的女生产队长和女民兵。
姜燕的《考考妈妈》以巧妙构思记录下女性参与扫除文盲活动的场景,女性接受下一代教育的画面也预示了新一代妇女与其后代的新关系,具有时代象征意义,表达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女性社会地位、心理观念的转变。
王霞的《海岛姑娘》则塑造了一位有着健硕身躯的女性形象,她身着工装裤,脚穿胶鞋,肩扛粗大杠棒,散着短发,红扑扑的结实方脸,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反差极大,反映出60年代中期,“突击队铁姑娘”和“铁嫂”形象逐渐流行的趋势。
七八十年代至今,女性题材一方面成就了当代人文语境下的唯美表达,一方面成为着眼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进行艺术创新的突破点,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领域推动了艺术观念、题材风格、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相应的多元面貌,女画家队伍越来越庞大,在国内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拿起画笔的那个“她”,都开始将目光转向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女艺术家们继续在沃土中耕耘——老一辈艺术家不断有新作问世,中青年一代继续在观念层面开拓,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找主题,重新对传统进行检验和汲取,仅中国画和油画方面就取得了不少突破。其中,学院里的女画家们,一方面在古今之间进行“跨越”的衔接,如鸥洋和王迎春;一方面将世界艺术潮流与本土生活结合,创作了一批颇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如闫平新作就反映出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另外,女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方面,打破原有界限,使纯艺术和手工艺制品相融互鉴。
表达独特意涵
从女性视角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是新中国女性美术创作的特质。
女艺术家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