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开始定制
髋臼盂唇为髋臼缘致密的纤维软骨组织环状结构,盂唇的存在加深了髋臼深度,增加了股骨头的覆盖。盂唇提高了髋关节的稳定性,同时为股骨颈提供了一个液态密封环境,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认为关节镜下盂唇修复为盂唇损伤患者的首选治方法。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髋关节镜下盂唇修复。
髋关节镜手术纳入标准
髋关节病变,物理检查阳性;
MRI和X线片诊断明确;
评分结果不能太低;
患者愿意配合康复;
术前肌力良好;
体重指数正常。
诊断和术前计划
术前评估
包括症状及持续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是否经过手术治疗、活动水平、损伤对生活的影响、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及期望度等。
特异性检查及表现
前/后撞击试验。
FABER测试(屈曲、外展、外旋)。
胫骨外旋试验。
Trendelenburg试验。动态评估诱发症状。患者主要诉求为盂唇损伤而引起髋关节屈曲时的腹股沟区疼痛。
其他测试
步态分析。
肌力评定。
关节活动度测量。
排除其他疼痛的测试:排除活动性耻骨疼痛及腰源性神经痛等。
影像学评估
明确髋臼股骨撞击征的凸轮型、钳夹型及混合型。
高质量的仰卧位X线片评估关节间隙、髋臼形态、CE角和髋臼指数。
▲高质量的仰卧位X线片评估关节间隙、髋臼形态、CE角和髋臼指数
α角被用以评估前方头颈结合部位的凸轮撞击。
▲α角被用以评估前方头颈结合部位的CAM畸形
3TMRI用以评估关节盂唇及关节软骨因撞击而引发的病理改变,并用以鉴别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病变。
▲冠状面3TMRI评估盂唇组织的质量(A),斜矢状面评估关节软骨,也可用以测量α角(B),箭头所指为髋臼1点钟方向的关节盂唇损伤
关节盂唇修复的相对禁忌证。
关节间隙狭窄。
CE角小于0°。
进展期骨性关节炎。
体重指数过高。
颈干角大于°。
手术技术
患者采用改良仰卧位。
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
采用骨折手术牵引床,0kg内力量牵引;牵引力量的大小以关节间隙达到10mm为宜。
▲用骨折手术牵引床给予0kg以下的力量牵引,力量的选择以关节间隙(箭头)达到10mm为宜
采用中前和前外侧个入路。
首先建立前外侧入路,关节镜用以确定前三角部位,然后建立中前入路。
中前入路是主要的观察通道。
▲两个通道的应用:中前通道,前外侧通道。ALP-前外侧入路,ASIS-髂前上棘,GT-大转子,MAP-中前通道
于盂唇尖部平行盂唇切开关节囊(1mm范围内即可)可使双侧入路会师。
诊断性关节镜检查用以明确盂唇、软骨、圆韧带、关节囊及骨骼畸形等病理的情况。
关节镜下标记的识别。
前盂唇沟的上部为髋臼最稳定的标识,其位于髋臼的前上部,是髋臼正面3点位置的稳定标志,可用以定位及病理的描述。
▲前盂唇沟的上部为髋臼最稳定的标识,其位于髋臼的前上部,是髋臼正面3点位置的稳定标识,可用于定位及病理描述
明确需修补时髋臼边缘的处置。
在撕裂处剥离髋臼边缘并用4.5mm磨钻充分解除钳夹撞击。
▲撕裂的盂唇下的髋臼缘,采用弯曲的4.5mm磨钻进行髋臼成形,消除钳夹样撞击
对髋臼和髂前下棘之间的骨组织局灶性切除减压。注意保护髂前下棘附着的肌腱。
骨的磨除量应参考术前CE角的测量及髋臼深度。
髋臼侧骨的磨除是有限的,防止覆盖不足而造成术后脱位的风险。
如果没有钳夹撞击或术前CE角较小,则骨磨除仅以骨床新鲜化为宜。
磨骨部位软骨应足够稳定。
▲髋臼成形区软骨应保持稳定
盂唇修补,锚钉的规格根据位置而不同。
对于涉及1点钟位置可用.3mm锚钉单圈环形缝合。
对于1、点钟位置可选用.3mm错钉单圈环形缝合。
对于3点钟位置,可用1.7mm锚钉缝线穿盂唇固定,如果盂唇组织足够,可环形缝合固定。
不同缝合方式结果无差异。但是,环形缝合适合外翻的盂唇,而穿盂唇缝合更适用于内翻脱垂的盂唇。然而缝合方式需要结合应用,使盂唇更加接近解剖复位,防止向内或向外翻转。
盂唇和髋臼缘良好的结合,可保证股骨头的密封状态。
▲良好的盂唇缝合可以保持股骨头的密封状态
髋臼边缘角是安全植入锚钉的解剖测量标志。
在髋臼边缘植入锚钉时应考虑到这个角度的存在,防止钻头及锚钉穿入缝合缘。
该标志由从髋臼缘分别到软骨下骨及到对侧骨皮质的直线构成。
该角度越大则穿入髋臼的风险越小。
线结需偏向关节囊侧,可将其埋于锚孔以避免术后发生粘连。
▲关节镜下线结需要偏向盂唇的关节囊侧(A),可将线结埋藏于锚孔内(B)
根据修补稳定的需要,锚钉可保持1~1.5cm的间距。
植入锚钉后可放松牵引,动态检查。
髋关节全范围的动态观察,包括术前诱发症状的体位。
对盂唇的稳定性及密封性进行评估,尤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