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刘文西在陕北延川
刘文西,年生,浙江嵊州人。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年毕业,同年调入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年7月7日逝世,享年八十六岁。生前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刘文西逝世一周年祭
陈光健(刘文西夫人,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于年7月7日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西安美院设立追思厅,7月11日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追悼会。从全国各地送来的花圈、挽联摆满厅内。据报界报道,告别会上,相关领导人、文化艺术界人士和西安市民、陕北老乡、生前学生、好友及弟子约有几千人,自发前来送行,站满追悼会大厅与广场上。群众肃立默哀有轻声啜泣,气氛庄严肃穆,人们发自肺腑之声,“它是一座艺术丰碑”。
刘文西曾三次去贵州,带领黄土画派画家去农村采风,时任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接见过刘文西几次,这次特地送来花圈悼念。
还有习仲勋同志和齐心同志,他们曾于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过“刘文西中国画画展”。这次齐心同志也送来花圈。还有毛主席家亲人,毛新宇夫人赶来西安,出席追悼会。
一个来自浙江农村的孩子,追悼会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他是如何成长的?我和刘文西从十三岁相识,他十六岁就从育才学校学习美术,我们是同班同学。后来,年又一同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学习五年。也是共同工作、生活了七十年的夫妻。
刘文西的创作和习作始终受到大众的热爱,是因为他一生坚持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创作出不少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他的艺术生涯与国家发展同步、并行,他的作品始终围绕“人民”“领袖”两大主题展开,有新时代的大格局。
他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从浙美五年学习中就已逐步显现出他对绘画的热爱与天赋。这里我记录一些难以忘却的在母校我和刘文西共同学习的片段。
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先生(左一)在景云村寓所为刘文西(右一)等学生作画示范
一、素描课是严格的造型能力基础训练
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人物画,从古到今对人物造型的理解上,有了质的变化。传统学习方法以临摹为主,白描勾线为主。而我们学习西方对人物画的写实训练,以真人写生为主,吸收西方写实主义手法。
当时一二年级素描课,推行苏联的契斯恰可夫教学法,画石膏,画人体,画真人肖像。写生一点一点从简到繁,每步都有严格的方法步骤。印象最深的是丁正献、宋秉恒老师给我们一二两班代课最多,他们指导我们说:“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就能更好地去感觉它。”
当时强调的是训练体及光影的表达。中国画人物传统造型是平面勾线,而西方油画造型观要学人体的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为了对人物立体塑造,素描老师严格指出:“你们看到的人物边界线都是转过去的面。”千万不要把人物边界轮廓画成铁丝框框。
这是两种不同的造型观:中国画系学生总在造型观上打架。最终,中国画老师方增先等从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规律,在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先强调对结构训练,再糅和在中国传统的线性训练中。即用立体的理解,但用平面去表达。
一度美术教学热烈争论,素描课对中国人物画有害还是有益的学术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学素描,而是如何去运用,首先要正确理解造型的客观规律,再用主观的传统的线描去正确统一地表现出来,然后在宣纸上要协调。刘文西的水墨人物画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领袖人物的气质均得益于他精准地掌握了中西绘画的造型要领。
二、速写课
我们届学生是由吕洪仁老师授课。吕老师对我们班要求十分严格,除了正式课堂外,还要求我们课外到生活中去画动态速写。记得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早去平湖秋月画日出,中午饭后又利用午休去旁边的中山公园画各种人物,十分用功。每周一要给吕老师交作业,他一一点评。这种基础训练使刘文西课内课外画了大量速写,而且当时社会上“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一些社会活动,我们大学生也常去参加。在游行队伍当中,有时走走停停,等待集合时刘文西总拿着速写本现场画游行队伍、群众活动大场面这种场景速写。第二天,杭州的《青年报》《劳动报》就发表出来,刘文西见到成效就更有劲头。
刘文西长期以来,在生活中多画速写,就会不断地产生创作的欲望,它一直不会枯竭。刘文西总有激情,萌发出一件件作品。“到生活中去”,刘文西说:“不是苦于没有东西画,而是苦于画不完。”刘文西深有体会,画速写主要是记录生活形象,也是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提高表现生活的本领。多画速写永远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三、创作课
在浙美,我们遇到了好老师方增先、周昌谷等。我们一进学校他们刚毕业,不久他们去了敦煌和大西北草原一带,带回一批创作,有《两个羊羔》《拾蘑菇》等。不久,年,方增先老师创作了他的代表作《粒粒皆辛苦》。当时油画系还请来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在学院讲学代课,他对方老师能在中国画中用毛笔在宣纸上创作出如此深刻生动的中国农民形象十分赞赏。我们学生看到创作和刻画出如此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看到农民伸出去拾麦穗的手,用笔墨能充分地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劳动气质,对肌肉和肌腱的表达如此健美,如此饱满,我们深深叹服。
当时中国人物画,能用笔墨刻画出如此生动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在古典人物画中是没有的,这个作品是划时代的,给学生做出了榜样。
刘文西建庄的一天尺寸不详中国画年8月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我大学二年级,年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学校由朱金楼、张怀江老师代课,带我们学生去实习下乡,刘文西创作了以农业合作化高潮为时代背景的《建庄的一天》,由朝花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出版。
到了大学四年级,我们开始为毕业创作下乡实习,刘文西选择去延安,后来用生宣丈二匹画了一幅表现毛主席题材的《延安之晨》。当时老师对刘文西的能力达不达得到画领袖人物的程度有点担心,但刘文西坚持画下去,画完后,我与刘文西二人去找潘天寿老院长,请他为画题款,潘老同意了,请我俩去他家中,进了家门,潘老家中桌子没丈二匹全画大,潘老叫我们把画铺在地板上,他脱鞋进入画中,蹲下,在画上方题了“延安之晨”,使刘文西受到莫大鼓舞。
刘文西延安之晨尺寸不详中国画年年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画中并题了下面一段话:“毛主席在延安时常访问当地农民与其亲切谈话,因此农民有那个‘毛主席和咱们心呀心相连’的歌谣,至今尚在传唱中,一九五八年春节刘文西画。”当时我们学生不太懂,没请潘老把他自己名字留在题字中,十分遗憾。
这幅画后来如何演变成为素描创作《毛主席和牧羊人》呢,这有段小故事。
刘文西毛主席和牧羊人.5cm×91cm素描—年
年刘文西分配到西安美院任教,我当时留在浙美,到工农专修班教学,一年后因要结婚,我年也调到西安美院。当时创作《延安之晨》的素描草图太大不好带,我就把草图也铺在地上,用剪子把图中央人物部分分开,毛主席和牧羊人及青年农民这主要一组裁下来,留下画中心有少部分几只羊,大部分羊群我裁掉后没带去西安。刘文西见了这草图中心人物部分构图已很完整,加上这一两年因教学关系不断又去延安,对主席形象与气质有了新的认识,不断加工。如对主席手的动态有改变,原来画图中手伸出指向羊群,羊群动态朝前方走,后来改为手收回来,吸烟状,羊群转身朝向着主席,使构图更有凝聚力,对主席表情用心加以刻画,才有了后来作为单幅素描创作《毛主席与牧羊人》问世。
这幅画叶剑英元帅在《解放军画报》报社就见过原作,当时画报正要发表这幅画,挂在美编室。叶元帅到《解放军画报》社视察工作,见了这幅画,对美编康平同志说:“这幅画中的毛主席很像延安时期的毛主席气质。”不久,叶元帅到延安,当地宣传部请示后,在宣传部接见了刘文西,叶元帅问刘文西:“来延安画什么?”刘文西回答:“想收集素材画毛主席,转战陕北题材的作品。”叶元帅还谈了一些建议,后来刘文西画成了《转战陕北》组画,后经《人民日报》社发表,影响很大。
四、美术理论课对刘文西提高创作的思想性很重要
当时开设美术理论课,是金冶老师为我们讲述苏联美术史。他为我们分析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主题性绘画,如反映一个侦察员在战斗间休息,讲述他侦察敌情的故事,还给我们讲述A.M.格拉西莫夫做了不少列宁同志肖像雕塑,知名度很大,为了使作者更好表现领袖人物,还特别允许和邀请作者进入列宁同志的办公室,去细心观察和体验人物的动态、情绪……
金冶老师又介绍了列宾·苏里科夫等画家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萨布罗什人恰苏丹王回义》《翻越阿尔卑斯山》等。这些名作中的人物塑造深深刻进刘文西的脑海里,因此日后他自己塑造中国农民和刻画领袖人物的风度和精神面貌时,能认识到画人物不光要追求形式,而要有人物的时代气息和人物个性。
刘文西在毕业前,正逢国家处在“大跃进”时期,当时什么都追求高指标,叫“放卫星”,我们创作也要高产“放卫星”,当时我们班去嘉兴采石场,画了不少速写,后来刘文西以此为素材画了《劈山引水》,反映修水渠。还画有工笔年画,反映领袖人物毛主席、刘少奇等与群众欢度佳节等一批创作。可以说从学生时期起,刘文西一直创作不断。
刘文西劈山引水尺寸不详中国画年年5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我们到了西安美院后,还得益浙江美院全面教导,始终热爱生活,对创作充满激情。刘文西深情地说:“师生的创作水平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艺术水平、教学水平,同时也能通过创作和作品密切联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个学校办得好坏也应以社会实践、社会效果来检验,特别是创作教学。深入生活与人民多联系是开阔思路的主要因素。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创作人才,这是我们的办学目标,作品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才说明学校的办学路子是走对了。”
刘文西祖孙四代cm×96.6cm中国画年中国美术馆藏
刘文西年7月病逝,去世前,他已听说要颁给他“终身成就奖”。年12月中国文联与中国美协对五位老美术家周令钊、全山石、常沙娜、刘文西、靳尚谊授予“终身艺术成就的美术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以《祖孙四代》声名远播的刘文西是新中国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杰出代表。这一作品表达了新的社会制度的意涵。通过画面上的塑造崭新的劳动人民形象而获得了丰满的表现。刘文西是毛泽东形象的艺术塑造者,他创作的《毛主席和牧羊人》《知心话》《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等深刻揭示了领袖与人民水乳交融的亲切关系,是人们心目中记忆最深刻的领袖形象。作为一个南方人,深受领袖精神感召,而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西北的艺术教育事业,他热爱陕北,热爱农民,是新中国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他开创的黄土画派激励了众多的美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根脉深植于苍天厚土。”
这些颁奖词是国家对刘文西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褒奖。证实了浙江美院对刘文西的成功培养,我们感恩国家,感恩母校,感恩母校老师对我们的培养。
年8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