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注重视觉效果而忽略内在情感漫画家李昆

白癜风怎么治才最好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记者

陈佳靖编辑

黄月1

在法国被称为“第九艺术”的漫画近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国读者。诸如法国漫画家卡米耶·茹尔迪的《亲爱的陌生人》()、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画的秘密》()、《方向》()、《全民审判》()、《3秒》()等作品引进中国后,获得了年轻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将面向成人的“图像小说”这一概念传播开来。这类漫画作品在绘画层面及叙事层面上均有所造诣,其意义不只是消遣娱乐,而是满足读者更高的审美趣味。

在此背景之下,一个由中法两国搭建的“图像小说节”自年诞生,旨在向漫画与图像小说致敬。今年,第五届图像小说节于5月29日-6月13日举办,并将在北京、阿那亚、长春、上海、武汉和昆明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对谈、签售会、展览、现场作画和漫画工坊等多种形式与读者互动。

本届图像小说节在北京启动当天,出生于50年代的漫画前辈李昆武与成长于80年代的漫画家老葛展开了对谈。他们从各自进入漫画领域的经历谈起,勾勒出中国漫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变迁,也针对中国漫画业现存的问题为新一代漫画家的创作方向提供了指引。

01图像小说是一种图解任何可图解事物的创作载体

“我小时候是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绘画意识当中长大的,喜欢用绘画记录一些生活的见闻,用我自己的话叫做‘漫画日记’。”在活动现场,出生于年的李昆武向观众讲起了自己儿时爱上绘画的故事。与许多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漫画家不同,李昆武从小就在摸索中绘画,家中没有任何艺术背景,直至今天,他的学历上都是空白,却成功地自编自绘了四十余年乡土故事类绘画(图像小说),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李昆武记得,文化大革命时到处一片“红海洋”,人们热衷于画毛主席的肖像,年仅10岁出头的他就是在那时最初接触到肖像画。上中学后,他开始画一些有关工农兵的社会题材作品。年,又在军队中画黑板报和专栏。那个时期,李昆武对美术的理解就是一种任务、一种宣传,尽管如此,他还是热爱绘画这种方式,因为绘画能够自然地表现很多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的生活。后来,他所画的作品被军队报纸采用,这让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绘画的基础概念,真正地了解油画、国画、版画等不同创作方式,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速写。年,李昆武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了很多战场的真实情境。

“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这是李昆武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最大的体会。离开军队后,他开始尝试民间绘画,画连环画和漫画,譬如描绘家乡云南风土人情的《云南十八怪》。年,李昆武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法国达高出版社的负责人,他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作品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年,他的个人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法文版名为《一个中国人的一生》)首先在法国出版,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此后,他又独立编绘并出版了《春秀》《云端上的铁路》《伤痕》《脚印》《我们这一代》等十余部图像小说。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共三卷)李昆武/[法]欧励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2作为成长于80年代的后辈,老葛就曾经从《从小李到老李》中汲取漫画技法上的经验。在他看来,在同时代的漫画家画连环画或传统的单幅漫画时,李昆武已经开始从传统漫画向图像小说转型,这一点是非常厉害的。回想起来,老葛最初爱上绘画是因为80年代流行的“洋画”,那些纸片上画着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令儿时的他特别着迷。后来,以《机器猫》为代表的日本漫画引入中国,给当时的青少年带来了新的冲击。“我们从中国传统连环画的视觉影响,一下子跳到《机器猫》这种有分镜的(漫画)。”

尽管在日漫流行的年代成长,老葛创作的漫画却没有多少日漫的痕迹;相反,他的代表作《漫步八十年代》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法上都非常中国,是一部关于老北京、个人回忆和80年代特有小物件的回忆录。老葛的初衷是通过画笔呈现儿时的碎片化记忆,书中有人物,有风景,有物件细致的“图解”,它们共同拼凑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情绪。正如老葛所说,他的图像小说是“图解任何可以图解的事物”,通过生活中具体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事物。

《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老葛著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2回过头来看,李昆武十分赞同老葛对图像小说的理解。他认为,与过去的连环画和传统漫画相比,图像小说在创作方式上有一种特别的快乐。“多年来我自编自画,我发现图像小说其实和自己拍电影是一样的过程和手法,一个作者必须承担编剧、导演、演员的综合身份。”在图像小说里,漫画家还可以采取某种手法来表达光线、色彩,甚至音效,这些在其他绘画中很难表现。因此,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图像小说对故事的呈现效果是最为细腻和完整的。

02现在年轻人的漫画太过于注重视觉效果

年,李昆武去日本接受一个漫画大奖,当时有日本同行告诉他,日本不缺画得像日本漫画风格的中国漫画家,缺的是真正具有中国漫画风格的中国漫画家。同样,他在法国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中国漫画家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中国特色?这也是如今许多年轻漫画家正在面临的考验。

在对谈中,李昆武为后辈们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尽可能地去感受中国人的生活体验。年,李昆武参加了中国第一届新闻漫画研究会,中国漫画界的泰斗华君武在会上提出建议,让大家骑着自行车到各自的家乡去体验生活,李昆武照做了。回到云南后,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走,用好几年时间分阶段走遍了云南,期间他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往,却并没有创作多少作品。时隔多年后他才意识到,这些体验比简单的写生或绘画技术上的锻炼更重要。此次图像小说节的宣传手册封面画的就是他在云南体验生活的场景,“今天我在画各种各样的创作时,这些东西挥之即来,”他解释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绘画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情,技法和手段上的东西是第二位的。”

第五届图像小说节宣传手册(图片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提供)另一方面,李昆武也注意到,如今年轻人画漫画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就是太过于注重视觉效果,强调感官刺激,而忽略了内在的故事性,即感情和思想的部分。漫画评论家宋磊就曾指出,如今的中国漫画多为玄幻、穿越、仙侠等题材,阅读时酣畅淋漓,眼球很刺激,但过后一片空白,他认为年轻漫画家应该“把外在爽转向内在美,把注意力转向情感力”。

这一现象也让李昆武联想到年代连环画的一段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中国连环画达到一个爆炸性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连环画报》等一系列顶尖的杂志,使连环画一度成为一种“高大上”的存在,但这也是连环画潜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把连环画画得那么极致,画成油画、国画,那种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就造成了一种曲高和寡的现象,越来越脱离广大的作者,脱离普通人。”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作品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巅峰,但也渐渐暴露出其根基的虚空,造成了后来连环画迅速的衰落。因此,李昆武认为,今天的漫画家也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过分在意视觉效果,要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dengqizhi.com/jbjb/10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