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绣传承人孟永国秉承祖先智慧,传

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从娘胎里继承而来,携带着父母的信息,是人类精神和元气的凝聚体。

发绣就是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这种以发丝承载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享有“天下一绝”之美誉。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发绣传承人”孟永国的故事,他为何会与发绣结缘,又是如何把发绣发扬光大的?

孟永国,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他是中国当代发绣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爱因斯坦》《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丝语廊桥》《悠然》等。

有的作品被作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礼品馈赠外宾,有的被博物馆收藏。应邀到过欧洲、中东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在香港举办“孟永国发绣艺术展

孟永国的作品和论文先后在《文艺研究》、《上海工艺美术》、《浙江工艺美术》、《美术报》、《大众科技报》、《温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有19幅作品收入《中国发绣艺术》一书。目前又在开辟一条新的发绣之路,即以静物为创作原型,为发绣艺术再添神秘且无穷的魅力。

01历史悠久

正如草木象征了大地的生气,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从母体继承而来,传递着生命的信息,是人类精神和元气的凝聚体。

发绣作为一门古老而珍贵的民间工艺,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质感独特、层次分明、色彩淡雅。由于使用的是人的头发来代替丝线,发绣作品能耐岁月,经久保存。这种以发丝承载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享有“天下一绝”之美誉。

发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佳作没却没有几件,到清末之后衰落,造成几乎失传的局面,现存于世的最早作品是南宋刘安所绣的《东方朔像》。

其实,据徐蔚南《顾绣考》记载,早在多年的唐代,发绣就以初露端倪。当时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为表诚心剪下头发绣制佛像。例如元代女画家管仲姬擅画观音大士像,曾用丝绣与发绣结合的方法绣观音像。明代刺绣高手夏明远,还以头发代丝线绣出了中国著名建筑《滕王阁》、《黄鹤楼》等。但这些早期发绣仅是简单地以绣白描线条为主,是用墨线画到的部位,必须绣满,不能露出墨痕。所以,发绣又称墨绣。

当发绣艺术家孟永国教授介绍,发绣曾作为国礼馈赠外宾是时,我真的惊叹了!我们温州的发绣艺术竟有如此礼遇,可见温州发绣的艺术价值,也可见温州发绣艺术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孟永国介绍说,在温州发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老师魏敬先先生所作的贡献。

魏敬先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温州瓯绣厂,把西洋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去,开始创作现代人物肖像。年,第一幅发绣肖像《爱因斯坦》诞生了,在美术界引起轰动,作品被国家收藏。他在实践中精心钻研,发明了一系列全新的发绣针法,诸如乱针绣、乱针施针绣、速写绣、素描绣、素描淡彩绣等。他的绣“瘾”也一发不可收。

几十年来,魏敬先至今已绣制了古今中外名人绣像余幅,曾先后应邀赴日本、荷兰、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展出。

那进行制作发绣需要进行什么准备呢?

02进行发绣的准备

⑴材料要保持原真性

温州发绣作为刺绣的一个独特绣种,它借鉴了刺绣的一些方法,但又不同于刺绣。首先是底料和发丝的选择,底料因发丝的弹性局限,大多选择比较厚实的素色真丝缎面。而头发的选择更为讲究,在古代,发绣多采用少女的头发,色泽纯正,不需要任何颜色漂染,不能做任何的改变。重要的好处可让发绣作品拥有最自然的美感。

⑵按头发的粗细进行分拣

选择的头发要健康,长度也很讲究,五六十厘米左右为宜。因为在发绣的过程当中,会根据不同位置的需要,会采用不同的粗细程度的头发,就像在素描当中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型号的铅笔。

⑶发丝要消毒去脂

头发分拣之后,发丝要消毒去脂,以保证绣制后发丝不霉、不烂、不褪色。

⑷选好的缎面绷到木架上,进行稿样勾画

之后将挑选好的缎面绷到木架上,再把选好的稿样勾画上去。

⑸根据底稿设计好针法

绣制时要根据底稿设计好针法,力求每一针都起到传神的作用。

⑹成品下绷、装裱配架、检验

绣制完成后,成品下绷、装裱配架、检验,这样一幅发绣作品才算完工。

03学习发绣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艺美术工作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随着瓯绣的迅速的发展,发绣艺术随之出现。而温州发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魏敬先所作的贡献。魏敬先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温州瓯绣厂,把西洋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去,开始创作现代人物肖像。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既会画,又会刺绣。

而孟永国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魏敬先的发绣讲座,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将素描明暗的手法引入发绣,用画绣结合的方法,将头发做成肖像。

魏敬先做出的发绣作品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给当时还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孟永国打开了新的视野。

于是孟永国利用业余时间跟魏敬先学习发绣。然而对于以前从来没怎么拿过针的孟永国来说,用头发做刺绣非常困难,既要眼手脑进行配合,又要力道要均匀,不能一深一浅、一轻一重,在那段时间,他的左手都被扎成了“马蜂窝”。他的勤学苦练,再加上美术功底深厚,孟永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磕磕绊绊地绣出他第一幅人像发绣作品。

04为了发绣,选择留校

为使发绣人像技艺后继有人,年,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了市人像绣研究所,并从历届美术院校毕业生中选留接班人,就是想要发绣技艺能在温州生根、开花、结果扎根。而孟永国为了发绣,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他留校了,并把家安在了温州。所以,现在孟永国人显清瘦,两眼浮肿,背有点驼,这是明显的发绣职业特征。

温州发绣经历魏敬先、孟永国等几代人的发展,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施以创新手法,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恒久的收藏价值备受瞩目。温州发绣是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以平凡的发丝为媒材,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注重形象的个性特征,使画面质感独特、层次丰富、变化微妙。

就用发而言,温州发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从单色发绣到彩色发绣,更是一大突破,付出了几代发绣艺术家的努力。

05从单色发绣到彩色发绣

彩色发绣是温州大学人像绣研究所发绣艺术家孟永国10年来艰苦探索、潜心研究的工艺新品种,相对于单色发绣而言,它是指以不同人种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遵循色彩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塑造形象的艺术。

⑴感觉黑头发太单一

温州发绣之前使用不染色的东方人头发作为原料,选择比较单一,所以作品在明暗表现上有难以避免的缺憾,他在绣作品的中间就有困惑,感觉黑头发太单一,太黑,没有透视感。这也是孟永国在发绣创作中感到非常有局限的地方。

因为前几年主要是基本上是看着照片画素描,没有更多的想法,这可能与刚接触用针技巧和用头发绣像有关。

⑵发展彩色发绣

他认为应该要有新的突破,它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他可以把不同的色彩引入到发绣当中。于是他想要试着在同一幅肖像上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将形象在光线下的亮部与暗部用暖冷色不同的头发去表现,增强画面的质感。

①托人要头发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两位女教师到孟永国所在的学校教学交流,她们黄颜色的头发让孟永国眼前一亮。他想,如果用她们的头发来绣,肯定色彩会更好看。于是就萌发了把他们头发要过来的念头,但是又不会说英语,也不敢提出要求。那几个很快老师就回国了,于是他托去荷兰交流的老师,把头发要了过来。孟永国如获至宝,从此踏上了彩色发绣的探索之路。

②彩色发绣的探索之路

从单色发绣到彩色发绣,这是发绣史上的一大创新举措,但是无经验可以借鉴。孟永国便以书为师,并及时向发绣大师魏敬先老师讨教。他还为此立下“军令状”:“实验不成功我就不领工资!”

孟永国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用女教师们黄颜色的头发来创作自己喜欢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经过半年时间,他刚绣了一个头,很兴奋的让自己的老师来看,老师当时就觉得很难看,好像患了黄疸肝炎一样的难看。

于是,他又对原画作品当中黄色的区域进行划分。那时候,整整六个月,从早上8点一直绣到下午5点,除了吃饭,不挪窝,就是睡觉还是想这个事情,那时眼睛都累得都看不清楚事物了。当《蒙娜丽莎》绣好后,等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从此彩色发绣变成了孟永国的研究方向。

③发绣创新的针法

孟永国也完成了发绣从单色到彩色的历史性转变。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他依据对象的不同,发明了发绣乱针法,以及小乱针、大乱针、交叉针,使作品产生节奏感,更加生动,层次分明。他认为发绣创新的精髓就是针法。

《爱因斯坦》与《蒙娜丽莎》相比,在技法上是一次转折性的探索。如果说《蒙娜丽莎》是传统针法的代表作,那么《爱因斯坦》就是打破传统乱针绣的处女作。

因为《爱因斯坦》是很具有个人特点和独特的形象,所以只能采用当代刺绣工艺家杨守玉所创的乱针手法。用好几根头发合在一起,交叉的角度很大,有的角度达到了九十度,针法之间的不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06让作品走向世界

⑴采用“做底补色法”表现形式

孟永国成功之后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他除了以不同人种的发丝创作“彩色发绣”,还采用“做底补色法”,刷新温州发绣表现形式,如作品《丝语廊桥》。

⑵统一创作理念

年,孟永国被授予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去年,孟永国把以前零碎的创新成果,统一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让发绣有了自己的技艺规格,那就是“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

这个“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理念,让他的创作团队创作作品更加大胆,摆脱了传统的约束,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同时在主攻发绣肖像的同时,对表现题材进行不断的探索,从单一的人像绣向风景、静物、花鸟的创新,这是发绣艺术的另一品类,工艺美术中的新品种,走出了发绣发展新天地。

如今,第一批“传人”都已进入了技艺的成熟时期,20年来佳作迭出,“发绣外交”也是硕果累累。孟永国经过多年的专研,代表作品有《爱因斯坦》、《渴望》、《廊桥遗韵》等,艺术表现力强,被誉为“天下一绝”。多年来,多次到欧洲、中东、香港,举办个人发绣艺术作品展览,《爱因斯坦》等多副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07发展与传承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绣作为艺术,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发展。现在担任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的孟永国,从老一辈发绣艺术家手中接过接力棒,为发绣技艺的传承发展倾尽心血。

在他的努力下,温州发绣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让孟永国隐约有些担心的是,目前跟随他从事发绣的仅有六七个人,对于一门手艺来说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好,孟永国认为一方面是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团队要一起努力创新,努力让作品适应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价格高就是发绣曲高和寡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发绣艺术家们要突破的发展瓶颈。因为发绣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技艺复杂,而且花费时间很长,于是相对价格较高。

现在他们研究所正在绣一些小幅的花鸟,价值在几千元之间,如《比翼双飞》、《白头偕老》等寓意深刻的作品,也绣一些表现温州地域文化的作品,如《廊桥》系列作品,以期让发绣作品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和时尚元素,让更多人喜欢,接受,为发绣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自古“青丝”也是爱情的坚贞的象征。时下,一些新人结婚订婚,也会定制一幅发绣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非常有纪念意义。

1.正是因为这些非遗传承人为传播独特的文化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现在还很幸运的见到这些独特的文化。

2.正如白先勇曾说过:“秉持传统,并非固步自封,现代的技术、现代的材料、现代的环境,都要用到,但关键是如何用,用什么样的审美标准去用,不为物役。”

3.所以,希望大家能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dengqizhi.com/jbby/9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